联系电话:
130-8879-3422
Information dynamic
当前位置:首页 〉 行业动态

详细介绍一下国画中泼墨和破墨的具体操作方法

发布时间:2025-8-26

泼墨与破墨是国画 “墨法” 体系中最具写意性与表现力的两种技法,核心均依赖水墨在宣纸上的自然渗化,但操作逻辑、效果追求截然不同 ——泼墨重 “随性挥洒”,以大面积墨色营造气势;破墨重 “趁湿叠加”,以墨色对比塑造层次。以下从工具准备、具体步骤、关键技巧、适用场景四个维度,详细解析两者的操作方法:

一、泼墨法:“以墨为水,随势成形” 的写意表达

泼墨并非简单 “泼洒墨汁”,而是通过控制墨量、水分、运笔力度,让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晕染,再结合 “收拾” 技巧形成具象或抽象的画面效果,常见于写意山水、花鸟(如荷花、芭蕉)。

1. 工具准备(核心:适配 “渗化” 需求)

2. 具体操作步骤(分 “泼前准备 - 泼洒塑形 - 收拾定稿” 三阶段)

阶段 1:泼前准备 —— 控温、调墨、润纸(关键:让水墨 “可控渗化”)
阶段 2:泼洒塑形 —— 随势运笔,留白透气(核心:“泼” 而非 “倒”)
泼墨的关键是 “以笔带墨”,而非直接倾倒墨汁,需根据画面主体(如山水的峰峦、荷花的叶面)控制泼洒方向与墨量:

阶段 3:收拾定稿 ——“随形赋意”,避免杂乱(关键:“泼” 后需 “收”)
泼墨后墨色会持续渗化,待墨色半干(约 5-10 分钟,根据环境湿度调整)时,需用毛笔 “收拾”,让自然墨痕转化为具体物象:

3. 关键技巧与注意事项

二、破墨法:“趁湿叠加,墨色相生” 的层次塑造

破墨的核心是 “以一种墨色(或颜色)‘破坏’另一种未干的墨色”,利用水墨的 “互渗性” 形成深浅对比、虚实过渡的层次,是塑造物象体积感、质感的关键技法,常见于山水的山石、花鸟的枝干。

根据 “破墨” 的先后顺序,破墨可分为浓破淡、淡破浓、色破墨、墨破色四种基础类型,操作逻辑一致,但墨色搭配不同。

1. 工具准备(核心:“精准控湿”)

2. 四种破墨类型的具体操作步骤

类型 1:浓破淡(最常用,塑造 “暗部层次”,如山石的凹陷处)
原理:先铺淡墨打底,趁淡墨未干时,用浓墨叠加,让浓墨在淡墨中自然渗化,形成 “外淡内浓” 的过渡效果。
步骤:

  1. 打淡墨底:用中号狼毫蘸淡墨,笔锋铺开,在纸面均匀涂抹(如表现山石的亮部),注意墨色需 “薄而匀”(避免积墨,否则浓墨难渗化),涂抹后纸面呈 “半透明灰色”;
  2. 判断湿度:等待 1-2 分钟(生宣),用指腹轻触淡墨面 —— 若 “不粘手、纸面有湿润反光”,即为最佳破墨时机(湿度过高:浓墨会完全融入淡墨,无对比;湿度过低:浓墨会浮在表面,显生硬);
  3. 浓墨破色:用小号紫毫蘸浓墨(笔锋需 “聚锋”,避免散锋导致浓墨扩散过度),在淡墨面上按物象结构(如山石的凹陷、树干的纹理)进行 “点、勾、擦”:
    • 点:在局部点浓墨(如山石的苔点),浓墨会向周围淡墨渗化,形成 “中心浓、边缘淡” 的圆点;
    • 勾:沿结构线勾浓墨(如树干的轮廓),浓墨线条会向两侧淡墨渗化,形成 “线粗、边缘虚” 的效果;
    • 擦:用干笔蘸浓墨,在淡墨面轻擦(如山石的纹理),形成 “枯涩浓墨痕”,与淡墨的温润形成对比;
  4. 自然晕化:破墨后不可立即修改,需等待墨色完全干透(约 10-15 分钟),让浓墨与淡墨自然融合,形成渐变层次。
类型 2:淡破浓(塑造 “亮部层次”,如云雾、山石的高光)
原理:先铺浓墨打底(表现物象暗部),趁浓墨未干时,用淡墨(或清水)叠加,让淡墨 “稀释” 浓墨,形成 “外浓内淡” 的通透感。
步骤:

  1. 打浓墨底:用中号狼毫蘸浓墨,在纸面涂抹(如表现山石的暗部、树干的阴影),墨色需 “厚而不积”(笔锋轻按,避免墨汁堆积);
  2. 判断湿度:浓墨干得较快,需在涂抹后 30 秒 - 1 分钟内操作(指腹轻触,有轻微粘手感即可);
  3. 淡墨破色:用小白云蘸淡墨(或清水),在浓墨面上需要 “提亮” 的区域(如山石的高光、云雾遮挡处)进行 “点、晕、扫”:
    • 点:在浓墨面轻点淡墨,淡墨会向周围浓墨渗化,形成 “中心淡、边缘浓” 的亮斑(如月亮在浓墨云团中的效果);
    • 晕:用毛笔蘸淡墨,在浓墨边缘轻轻 “晕染”(笔锋不直接接触纸面,靠墨色自然扩散),让浓墨边缘逐渐变浅(如云雾包裹山石的效果);
    • 扫:用干笔蘸淡墨,在浓墨面轻扫,带走部分浓墨,形成 “枯淡墨痕”(如树干上的高光纹理);
  4. 避免 “糊墨”:淡墨(或清水)的量不可过多,否则会让浓墨完全化开,变成 “灰墨”—— 若淡墨过多,立即用吸水纸轻吸多余水分。
类型 3:色破墨(增添色彩层次,如山水的植被、花鸟的花瓣)
原理:先铺墨色(浓墨或淡墨),趁墨未干时,用透明色彩(如花青、赭石、胭脂)叠加,让色彩与墨色自然融合,既有墨的厚重,又有色彩的鲜活。
步骤:

  1. 打墨底:按画面需求,用淡墨(如山水的远山)或浓墨(如花鸟的枝干)打底,墨色湿度控制与 “浓破淡 / 淡破浓” 一致;
  2. 调色彩:选择透明植物颜料(避免用矿物颜料,如石青、石绿,覆盖力强,会遮住墨色),调和时加少量水(浓度约 “能透出墨色”,如赭石色 + 水 = 1:2);
  3. 色彩破墨:用小白云蘸调好的色彩,在墨底上按物象需求点染:
    • 山水:淡墨打底后,用花青 + 赭石(1:1)破墨,表现植被覆盖的山石(点染在墨色暗部,色彩会渗化到墨色中,显苍翠);
    • 花鸟:浓墨勾勒枝干后,用胭脂色破墨,点染花瓣(淡墨花瓣底上,用胭脂色在花瓣边缘点染,形成 “外红内墨” 的渐变);
  4. 注意色彩纯度:色彩不可过浓,否则会 “压过墨色”,失去 “墨为骨、色为韵” 的国画特质。
类型 4:墨破色(强化色彩的厚重感,如重彩花鸟的叶片)
原理:先铺透明色彩(如淡花青、淡赭石),趁色未干时,用墨色(浓墨或淡墨)叠加,让墨色 “渗透” 色彩,形成 “色中带墨” 的沉稳效果。
步骤:

  1. 打色底:用小白云蘸透明色彩,在纸面铺色(如淡花青铺叶片底色),色彩需薄(避免过厚导致墨色难渗化);
  2. 墨破色操作:趁色彩未干(指腹轻触不粘手),用小号狼毫蘸淡墨(或浓墨),在色彩面勾勒轮廓(如叶片的叶脉)或点染暗部(如叶片的叶柄处),墨色会自然融入色彩,形成 “叶脉墨色深、叶片色墨交融” 的效果;
  3. 避免 “脏色”:墨色浓度需与色彩匹配 —— 淡色底用淡墨破,深色底用浓墨破,否则会出现 “灰脏” 感(如淡花青底用浓墨破,易显生硬)。

3. 破墨法的关键技巧与注意事项

三、泼墨与破墨的核心区别与融合运用

维度 泼墨法 破墨法
核心逻辑 大面积挥洒,依赖自然渗化 小范围叠加,依赖墨色对比
操作重点 墨量与运笔力度控制 湿度与墨色浓度匹配
效果追求 气势、空灵、随机性 层次、体积感、可控性
常见搭配 多与 “写意” 结合(如泼墨山水) 多与 “皴擦点染” 结合(如工写结合)

在实际创作中,两者常融合使用:例如画写意荷花时,先用泼墨法挥洒荷叶(大面积淡墨 + 局部浓墨泼洒),待墨色半干时,用破墨法(色破墨)在荷叶边缘点染花青色,再用浓墨破淡墨勾勒叶脉 —— 既保留泼墨的气势,又通过破墨强化细节,实现 “写意不随意,具象不呆板” 的效果。

对于初学者,建议先在废生宣上反复练习:泼墨重点练 “墨量控制”(避免滴墨、晕染过度),破墨重点练 “湿度判断”(用不同时间间隔测试破墨效果),待掌握基础后再结合具体物象创作。
上一页:没有了   下一页:画国画时用到的手法有哪些